刘华东同志是河南省淮阳中学高中物理教师,淮阳区农村中学科技馆馆长、负责科技馆科普工作;也是中国科技馆发展基金会志愿服务总队的一名科技志愿者,被中国科技馆发展基金会推荐为“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候选人、2020年“全国最美科技工作者”候选人。
2011年参加工作之后,他就组织了物理社团,开展了科学探究、科学实验、科普讲座等活动,他个人和他辅导学生的自制教具作品获得周口市及河南省教科研成果一等奖。
科技馆于2016年10月在淮阳中学正式开馆,刘华东老师负责农村中学科技馆的科普工作,他确定了“注重体验,以生为本,提升科学素养,培养创新精神与成功能力”的科普工作理念,以科普活动为载体,狠抓创新教育;刘老师利用这个平台为农村孩子进行了更多地科普服务;开馆以来,共接待校内外中小学生超过四万人,同时组织科技馆志愿者一起到乡下农村学校科普活动服务对象超过两千人,有效地助推了教育精准扶贫,为莘莘学子搭建了一个培养科学兴趣、探索科学奥秘、点燃科学梦想的平台,在孩子们的心中播下了科学的种子。他成为了更多农村孩子科学梦的播种者。
作为一位基层科技教师,又教着高中的物理课,但他每周给本校学生上一堂社团课(机器人、无人机等)、不定时开展天文观测活动,每月至少在农村中学科技馆志愿服务40小时(主要讲解科技馆展品原理、操作方法及进行科学小实验),每月开展一场大型的科普讲座、每学期组织一次科技节、科技夏令营等活动,组织教师培训600多人次。开馆以来,学校的科技馆工作积分在全国的排名每个季度都排在全国前10名。
在刘老师的努力下,科技馆科普教育全面开花,以展品为源点,开展科学实验、水火箭、机器人、无人机、3D打印、天文观测、无壳孵化等学科素质拓展类、科学探究类和科技发明类的特色科普活动,有效地激发了科学兴趣、启迪了科学智慧,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锻炼提升,育人效果显著。引领学生积极参与科技馆创新大赛、世界机器人大赛、无人机大赛、电脑制作活动、自制教具、科学素质知识竞赛、宋庆龄发明奖、钟南山创新发明奖等各类竞赛,近年来,学生在科技方面获得国家级荣誉200多项、其中金奖1项、季军3项、一等奖3项,省市级荣誉800余项、其中获省级一等奖100多人次,国家专利50多项,同时他也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6项。
为了更好地让科技馆服务农村,他经常邀请周边及乡下的学生来馆参观,几年来他还经常走进农村学校开展公益科普活动,他会带上科技馆的“阿尔法”机器人、他会带上自制的“空气大炮”、他会带上自制的“小球上滚”展品、他会带上神奇的无线传声设备、他会带上无人机、他会带上3D打印作品、他会带上一些科学实验包、他会带上捐赠给孩子们的科普书籍、有时还会带上自费购买的实验器材及设备、他甚至会带上几块砖……虽然有时会感觉累,但当他看到农村孩子渴求知识的眼神、当他感受到孩子们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当他体会到孩子们在科技活动中成功的喜悦,就要下定决心播种科技的种子:“我甘愿做农村学校科技的播种者,希望科技的种子在孩子们的心中萌发,越早越好”。是的,这颗种子一定会萌发。在他服务过的学校很快形成了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勇于实践的良好氛围,他的努力为农村学校科普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使淮阳县农村中学科技馆很好地发挥了“以点代面,辐射带动”的积极作用。
面对新冠肺炎疫情,他充分利用线上渠道宣传科学防疫,弘扬科学精神,成为一名“抗疫”先锋。参与“把灾难当教材,与祖国共成长”主题教育活动,并结合农村中学科技馆实际情况组织全校科技志愿者开展“服务在线上,温暖沁心田—中国科技馆发展基金会科技志愿者总队抗疫在行动”系列活动,用科学的力量筑起防疫城墙。
自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刘老师每天收集相关“抗疫”科普文章,并在社交平台推送,引导大家科学防护。他发动全校师生参加“预防新冠病毒科普知识有奖竞答”,形为答题、实则科普,通过喜闻乐见的方式宣传科学防控新知识不信谣、不传谣。他组织开展“以笔为援,同心抗疫”主题征文活动,他还组织参加“给钟南山院士的一个科技创意”作品征集活动,围绕“抗疫”进行创意制作。
刘老师每天坚持在网上推送自制科普小视频,其中22件作品被中国科技馆发展基金会公开表扬,2个作品被推广为“防疫科普微课”,他的线上科普作品累计受众近万人次。
刘老师还热心公益,在基金会组织的“99公益日”募捐活动中,他积极组织全校师生参加、还创新募捐形式(组织开展观月公益募捐活动,科普的同时进行募捐),共捐献善款1122.52元。让更多地的人参与,为农村孩子的科学梦插上翅膀。同时在基金会发起的“一起为爱捐步”活动中,刘老师组建的“淮阳中学”战队,共600余人次参与,捐款近7105.48元,占整个活动的70%,排名第1,为贫困地区捐建一所科技馆“舔砖加瓦”。
刘老师用行动演绎着初心、用表率演绎着使命,在他朴实的语言中,是科技工作者的初心与使命最美的呈现,他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谱写出了一首最美的科技工作者之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