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初心岗位,科教人才兴邦
——学习二十大理论心得
2022年10月28日,在中国科技馆殷皓馆长的主持下,以线上会议的方式,全国多地科技工作人员和十二所农村中学科技馆工作人员共同学习了二十大理论。
殷馆长总体介绍了现代科技馆体系和科普事业的成就:“十年间,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推动我国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亲切关怀下,现代科技馆体系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初步搭建起一套覆盖全国、世界独有的科普基础设施体系。”在党的二十大代表、科普工作者代表齐欣及各地科技馆代表们的分享和报告中,我们看到了,十年来,中国现代科技馆体系的发展进步具体可感,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理念落实到时间,创新驱动发展的成果令人惊叹!在这次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又首次提出了“教育”、“科技”、“人才”要统筹安排的科学理念——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对应到科普工作中去,我们的工作理念应当是把党的二十大精神与今后各项工作开展结合起来,全面提升科普能力和全民科学素质。一是以“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工作上台阶”为总体要求,开创新时代科技馆体系工作的新思路新举措。二是以自我革命的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坚持用户思维,推动科技馆行业高质量发展。三是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高度,持续深耕科学教育,强化科普在终身学习体系中的作用。
在全国科技馆工作成果日新月异的十年间,我校也紧跟时代步伐,为新时代现代化科技馆体系建设、推动地方科普工作开展做出不懈努力。
安徽省桐城中学由著名教育家吴汝纶先生于1902年创办,1958年被确定为首批安徽省重点中学之一,1999年被命名为“安徽省示范高中”。一百多年来学校秉承“勉成国器”的校训,弘扬“勇当大任,志在争先”的桐中精神,凭着深厚的文化底蕴、纯朴的校风、出色的办学成就,赢得了“人才的摇篮”的美誉。 我校走出了一批批杰出的科技人才,如中科院院士慈云桂、孙德和、陆大道;两弹一星功臣方正知、疏松桂;新一代科技领军人物中科院院士程和平、方复全;工程院院士吴曼青、杨善林、彭寿;段郭界限理论的创立者、著名物理学家段路明;日本流体科学奖获得者琚饴光,航天专家程堂明等等。曹新国、毛万标、都的弓等校友参与西昌卫星发射、长征七号火箭发射和导弹发射。
以厚重的历史积淀为依托,以校友们的鼎力支持为推力,以党“科教强国”的理念为指引,近年来,在现代化科技馆体系建设,尤其是馆校结合工作上,桐城中学与时俱进,取得丰硕成果:
一、努力打造科技创新基地,积极培育科学家精神。依托“科技创新实验室”,筹建中的科技馆,使之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大胆尝试开放办学,为学生多元发展提供平台,为热爱科学研究、有科技创新愿望的同学提供了发展的条件和空间。
二、立足本校实际,充分利用校友资源。建校120年以来,我校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校友,我校经常组织全体师生学习杰出校友的先进事迹,特别是央视《开讲啦节目》中毛万标校友与桐中学子的精彩对话,激发了全体师生献身报国的光荣感和使命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师生的科学家精神。
三、开展科创科普教育活动,努力践行科学家精神。积极举办校园“科技周”“科技节”等大型科创科普活动,引领同学们践行科技创新精神,参与到科技创新行动中去。近年来,我校学子参与科创科普活动的积极性高涨,制作各种科创作品,积极参加各项科技实践活动,参与各级科技创新大赛、科普科幻作文大赛,多人多次获省级乃至全国优秀奖项。
四、激发科技创新热情,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学校不定期邀请南京大学、大连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名校的教授来校作励志报告和科创科普讲座,中科大王永教授曾来校作“月球探索与载人航天”的科普报告会,在面对面交流中极大激发了学生们投身科技事业的热情。学校每年举办关于科普的读书活动,带领同学们参观中科大校园、合肥科技馆航空航天展,成立学生航模社团,搭建丰富多样的活动平台,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引导学生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
科学是人类探索自然、变革自身的伟大事业,新时代科学家精神的是胸怀祖国、服务人民的爱国精神,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追求真理、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淡泊名利、潜心研究的奉献精神,集智攻关、团结协作的协同精神,甘为人梯、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这些精神特质,既有在科学的发生、发展中积淀的品格、方法和规训,又强调社会责任、人文关怀等伦理维度,体现了中国传统科技文化中物我合一、理实交融的天人观,是仰望星空的真理追求和检视内心的人文关怀的统一。在二十大召开之际,桐城中学也迎来了建校120年校庆,我们会继续在二十大精神的指引下,勉成国器担大任,潜心育人报家国!
安徽省桐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