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工作报告

中国科技发展基金会

2023年工作总结和2024年工作计划

    2023 年,中国科技发展基金会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全面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突出“党建引领、赋能基层、协同发展”,实现公益事业的稳步跃迁。2024 年,基金会将继续以党建为引领,坚持“继承、创新、发展”,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聚焦中国科协主责主业,充分发挥社会组织公益职能,找准定位、集中力量,突出实效、担当作为,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中国科协事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第一部分 2023年工作总结

    2023 年是基金会组织建设承前启后的一年,中国科技馆发展基金会正式更名为中国科技发展基金会,是中小科技馆共建行动落地见效的一年,是公益品牌项目继往开来的一年,是收获爱心传递公益正能量满满的一年。

一、展示思想政治引领能力,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1.突出政治属性党委会和理事会核心治理扎实见效。基金会坚持中国共产党的全面领导,根据《中国共产党章程》的规定,中国共产党组织机制完善,体现政治型组织建设。2023年通过基金会党委会、理事会等必要的组织管理形式,始终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突出党建引领,以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为重点,务求党建工作实效,切实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充分发挥基金会党委的政治核心作用。

    在基金会理事会的引领下,2023年各项工作悉数落实,组织公益影响力日渐提升。

       2.突出科技属性,体现中国科协所属社会组织特点。基金会坚持大局意识,严格落实中国科协党组会议精神,有序推动组织建设,完成基金会更名、理事长改选报批工作。成立第六届理事会专家委员会委员会由院士、学科专家及科技馆、科普学协会和基层代表共19位组成,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5名,中国科协常委1名。

    专家委员会是理事会组织机构,基金会的思想库、智囊团。

    3.突出基层治理夯实思想政治建设基础。基金会坚持以主题教育为契机狠抓秘书处基层党建,开展多种活动,精读规定书目研读重点章节。全员参加中国科协、中国科协学会党委、中国科技馆党委、中国科技馆第八党支部的各项活动,坚持党小组活动与主题教育活动结合、与理论中心组同题共学结合、与日常业务工作结合。赴国家科技传播中心、北京城市副中心城市绿心科技周现场,声音艺术博物馆、中国科学院与两弹一星纪念馆、李四光纪念馆进行实地学习。

    通过严、全、细、实的系列党组织活动方式,政治功能和组织功能不断增强,基层战斗堡垒作用日渐突显。

二、展示科技社团执行能力,践行组织章程科技两翼责任

       4.服务科协铺路搭桥,推动社会力量设奖新布局根据科技部奖励办要求,基金会原设中国科技馆发展奖需要重新申报。在仅仅40余天的时间内,通过召开科协书记专题会,向中国科协机关层面征集子项奖,在中国科协办公厅、组人部、科创部、科普部、国际部等的大力支持下,形成中国科技发展基金会科技发展奖设奖报告及相关辅助申报材料,在征求相关主管部门意见和建议的基础上,在规定的时间节点,提交国家奖励办审批。

    科技发展奖的设立为中国科技发展基金会的发展提供更大的赋能空间,拓展更广的社会力量途径。

    5.助力科技自立自强,确保中国科协求是奖日久弥新。2月20日,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二十五周年座谈会及第25届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颁奖活动在北京召开。第25届求是奖共授予10位同志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成果转化奖15位同志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实用工程奖。中国科协主席万钢同志,中国科学院院士李静海同志为获奖代表颁奖。2023年11月,中国科协启动第二十六届求是奖的评选工作。

    1998年设立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至今,对于激励创新人才成长,促进青年科技人才脱颖而出,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6.履行乡村振兴科普义务,支撑公促专项基金项目。公促专项基金立项开展“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公益行动”,项目在宁夏等11省(区)24县开展专项基金项目的开展聚焦农村科技、公共健康和科学教育,集聚各方科技人才组织与资源,打造社会协同参与乡村振兴的示范样板并进行推广,进一步发挥中国科协所属社会组织深耕乡村基层科普工作的作用。截至2023年12月,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公益项目已完成全部绩效目标,待终期验收后进行专项审计。

    中国公众科学素质促进联合体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公益行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7.践行国际科普交流责任,护航现代科技馆体系行稳致远。2023“一带一路”科普场馆发展国际研讨会成功举办,会议围绕“科普场馆STEM教育让生活更美好”主题,来自多个国际组织和20余个国家科普场馆及机构的近50名代表,以及中国国内各类科普场馆和机构、科普企业的240余位领域内代表参会。2023年国际科技馆能力建设工作坊邀请来自新加坡、加拿大、澳大利亚等5位授课教师,吸引泰国、南非等8个国家科普场馆的12名国际学员及国内20家科普场馆的中国学员参加。

    在后疫情时代,国际科技人文交流为促进全球科普场馆共同繁荣搭建深度交流合作平台。

三、展示慈善公益组织属性,社会公益影响能力日渐提升

       8. 进行科技馆发展奖评选展示科技馆体系建设成效。 通过资格审查的第六届科技馆发展奖导奖、展品奖、展览奖、创意奖、贡献奖五个子奖项的179份参评材料,呈报专家委员会。根据专家委员在线初审投票结果,6月30日,召开2023年度专家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对第六届科技馆发展奖五个子奖项初审入围64个候选人(项目),进行现场二次投票表决,评选出54个拟获奖名单,已经理事会审批对外公布,择机举行颁奖仪式

    历经十年,奖项的评选为推动科技馆事业发展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做出应有的贡献,持续发挥中国科协所属社会组织奖掖行业先进的作用。

    9.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赋予现代科技馆体系更多活力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是教育部2022-2025学年面向中小学生的全国性竞赛活动公示名单赛事。2023年8月第九届大赛全国总决赛暨颁奖仪式在辽宁省科学技术馆成功举办。第九届大赛赛事规模进一步扩大,分赛区数量达历史新高,设32个赛区,覆盖地级市、直辖市区、地州、盟市、师等超过350个。共计3.6万支队伍、近8万名学生提交作品,4000多所学校参与大赛。

    自2013年大赛启动至今,作为公益合作组织,基金会始终坚持让主承办方满意,让捐赠方放心的原则,全过程严守公益底线。公益支持资金达6970万元。持续引导、动员、激励广大青年积极投身科技创新实践,展现青年的创新思维和技术成果;大赛深入科学教育薄弱地区,惠及更多学生,践行大赛公平普惠的初衷,为更多学生提供体验科学、启迪创新的机会。

    10.努力提升捐赠能力,发挥公益慈善社会组织赋能作用。2023年公益募集2802.4万元,其中中国三星捐赠1200万元用于支持第十届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中国石化捐赠600万元用于甘肃省临夏科技馆展陈建设;华为捐赠200万元用于公众科学素质促进专项基金;中核集团捐赠100万元用于公众科学素质促进专项基金;济源钢铁捐赠100万元用于济源一中地理探索馆建设;中核集团捐赠100万元用于公众科学素质促进专项基金;合肥安达、九思教育、合肥探奥、上海智慧圆、合肥磐石、浙江天煌、宁波考工记共捐65万元用于支持国际科技馆能力建设工作坊;塔米智能捐赠价值500万元的25套机器人;三峡集团捐赠6万元用于公众科学素质促进专项基金;其他捐赠31.4万元。

    基金会从科普公益社会组织的身份出发,以慈善公益组织为支点,撬动、汇聚社会力量助力科协事业发展。

 四、展示基金会组织能量,年度亮点工作精彩纷呈

       11.组织亮点——基金会更名为拓展公益领域蓄势。为了更好服务创新型国家建设,适应新时代发展,根据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处有关指示,基金会启动更名工作。2023年5月11日经民政部批准中国科技馆发展基金会更名为中国科技发展基金会,并于6月28日公告。随后,基金会秘书处按照相关规定,完成了法人登记证书、慈善组织公开募捐资格证书、税务、印章等更名、备案工作。

    基金会将会成为中国科协服务科技与社会发展、履行职责使命的重要平台抓手更广泛地开展和支持与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普及相关的公益事业,促进科学技术的繁荣和发展

    12.开拓亮点县市科技馆落成树中小科技馆共建行动标杆。中国海油率先践行企业科普社会责任,2022年向基金会捐赠900万元,在国家定点帮扶县市——海南省五指山市和甘肃合作市兴建县市级科技馆。2023年3月22日五指山市科技馆对外开放,8月11日合作市科技馆落成。项目为两市引入优质科技文化教育资源,成为当地开展科学普及和科学教育的重要阵地,填补科普资源基础设施空白,服务当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辐射带动定点帮扶县市深入推进科技文化惠民,推动乡风文明建设起到了良好的示范、带动作用。截至2023年12月底,五指山科技馆参观人次为13445,赢得社会的良好反响。7月10日,中国石化与基金会签订“中小科技馆共建行动”计划备忘录。2023年12月,中国石化已完成专项用于甘肃省临夏回族自州治科技馆展陈建设的600万元捐赠。

    中小科技馆共建行动的实施为提升公众特别是少数民族州县全民科学素质提供新的尝试,通过科普基础设施的辐射,树立乡村振兴新的典范,也是基金会携手社会公益企业,共同走出的科普新路径。

    13.传承亮点——农村中学科技馆继往开来彰显公益品牌形象。截至2023年12月,累计建成农村中学科技馆 1174 座,直接服务公众达1465万人次,累计培训科技教师9862人次。全年建设农村中学科技馆50座,通过校内外组织学生参观,围绕各种展品小实验进行教学,利用暑假线上开展科普视频讲解演示等活动形式,直接服务公众超00万人次。教师培训惠及农村中学科技教师2628名。756所农村中学科技馆学校通过积分管理系统上传场馆运行情况及相关数据。探索“十四五”农村中学科技馆2.0新模式。以实体资源向数字资源过渡,通过科教活动牵引农村中学持续参与,结合教育数字化战略,打造虚实结合、以科教活动驱动,集科普展示、前沿科技、科学讲座、科技活动一体化的新型主题式农村中学科技馆。探索“科学家精神弘扬工程”模式,将科学家精神的传承与发展,和科教工作的研讨与交流结合,对助力乡村教育振兴、做好教育“双减”中的加法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

    2023年2月28日,《人民日报》 第12 版整版刊登题为《农村中学科技馆 公益科普十周年(2012年-2022年)砥砺前行再出发》一文。《人民日报》宣传报道将进一步吸引和带动社会力量关注农村公益科普事业。

    2023年,基金会名列于中国科协科普部“2023年度全国学会科普工作优秀单位”和中国科协战略发展部“中国科协年度综合统计调查工作优秀单位”之中,是中国科协对基金会践行公益初心的肯定。海南省委省政府和河北省科协的感谢信,是地方对基金会履行社会责任的认可。

                                                       第二部分 2024年工作计划

    2024年,基金会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中国科协十届八次全委员会议和中国科协书记处扩大会议工作部署,抓住服务科技人才这个关键,巩固科普、突出人才、服务创新,为实现我国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多作贡献努力实现基金会公益事业质量发展。

    一、凝心铸魂工程,强化思想政治引领。持续推动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贯彻落实,围绕“高举旗帜、走在前列、步调一致、走好第一方阵”,持续加强政治意识教育和对党忠诚教育。从科技社团的角度,切实把提升组织力、凝聚力、战斗力作为日常工作的基础工作,常抓不懈

二、组织章程拓展为蓝图,谋划公益新篇抓住服务科技人才这个关键,通过广泛开展和支持与科学技术创新、科学技术普及相关的各项慈善事业,促进科学技术的繁荣和发展、促进科学技术的普及和推广、促进科技人才的成长和提高、促进科技智库作用的发挥和彰显。在继续做好科技馆和科普工作的同时,做好与中国科协相关部门及社会组织的加法,服务中国科协中心工作。

    三、持续提升公益科普能力,助力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秉持“科学素质赋能科技自立自强理念,持续开展中国企业公益科普联合倡议,从支援基层科技馆建设、丰富基层科普资源、发掘创新人才、培育基层科普人才等方面策划项目,实现合作共赢。继续做好全国青年科普创新实验暨作品大赛全国科技馆辅导员大赛项目持续实施中小科技馆共建行动。依托中国科技馆流动科普资源库,启动实施乡村振兴区域换展项目。持续推动农村中学科技馆品牌升级,进一步进行资源汇集、师资培养、共建共享、联合协作在做好科技支撑乡村振兴公益行动的同时,启动“乡村人才振兴公益行动”,开展重点人群培训、科教筑梦行动,加强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

    四、助力科技创新,服务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以奖掖创新人才为导向,为中国科协求是杰出青年奖、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等提供更坚实支撑。着力科技创新公益项目的设计与开展,为基层科协组织建设、一流学术期刊、高水平学术会议等服务,搭建平台为科技人才施展才华、增长才干提供支持。

    五、坚持公益慈善理念,构建开放协同的公益格局在公益项目中作加法,加大弘扬科学家精神力度的宣传力度,邀请科学家深入参与公益活动探索国际交流新领域,在国际科技馆能力建设工作坊的基础上,探索深化科技人文交流,增进开放信任合作的新路径

       六、坚持组织机制建设,稳步提升慈善组织社会影响力。以组织形式、管理形式、组织机构的改革为契机,对内在提升团队综合实力上下功夫,对外在提高组织社会美誉度上努力,开发更多的科技公益项目,募集更多的公益资金。在中国科协的发展平台上,中国科技发展基金会一定会吸引更多社会资源,凝聚更多社会力量。达成更多社会共识,引导更多社会正能量服务中国科协工作

    2024年,中国科技发展基金会一如既往贯彻落实好第六届理事会工作部署,坚持党建引领,大力加强自身建设,自信自强、守正创新,踔厉奋发、勇毅前行,积极争取更多的社会支持,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慈善公益职能,在系统推进新时代科协事业高质量发展工作中出应有的贡献





































联系我们

  •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南路86号
  • 邮编:100081
  • 秘书处:010-62166291
  • Email:fdstmc@cstm.org.cn